引证解释: 亦作“ 盘珊 ”。 1.犹蹒跚。跛行貌;不正貌。 汉 王延寿 《梦赋》 :“鬼惊魅怖,或盘跚而欲走,或拘挛而不能步。” 晋 潘尼 《鳖赋》 :“既颠坠於巖岸,方盘跚而雅步。” 宋 范成大 《致一斋述事》 诗:“文书烟海困浮沉,不觉盘跚百病侵。” 明 徐渭 《读龙惕书》 :“ 渭 小子感先生之忧道,识先生之苦心,虽志气不前,而盘珊思振。” 2. 婆娑貌。 唐 李贺 《瑶华乐》 诗:“舞霞垂尾长盘跚,江澄海浄神母颜。” 唐 皮日休 《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》 诗之二:“佳树盘珊枕草堂,此中随分亦閒忙。” 前蜀 牛峤 《菩萨蛮》 词:“釵重髻盘珊,一枝红牡丹。” 槃跚:亦作“ 槃散 ”。亦作“ 槃珊 ”。犹蹒跚。行走摇晃不稳貌。 《 史记 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 :“民家有躄者,槃散行汲。 平原君 美人居楼上,临见,大笑之。” 司马贞 索隐:“散音先寒反,亦作‘跚’,同音。” 宋 无名氏 《道山清话》 :“﹝老僕﹞管押行李在后,泥泞不能进, 少游 留道旁人家以俟,久之,方槃珊策杖而至。” 明 王錂 《春芜记·巧诋》 :“槃跚难挨,羞杀我职居槐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