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证解释: 1. 指口;嘴。 汉 王充 《 论衡 ·率性》 :“扬唇吻之音,聒贤圣之耳。” 章炳麟 《文学说例》 :“等是人言,出诸唇吻,而据实而书,不更润色者,则曰口説。” 丁玲 《水》 :“﹝男人们﹞惨厉的叫起来了……是在死的唇吻中发出的求援的呼号。” 2. 比喻议论、口才。 唐 柳宗元 《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》 :“中间因缘,陷在危邦,与时偃仰,不废其道,而为见忌嫉者横致唇吻。” 明 胡应麟 《少室山房笔丛·九流绪论上》 :“爰自 神农氏 ,下至 尧 、 舜 、 禹 、 汤 、 文 、 武 ,亡弗詆訶,而 仲尼 当时,特巍然为仁义礼乐之宗,故尤极意訕讥,恣其唇吻。” 清 纪昀 《 阅微草堂笔记 ·姑妄听之二》 :“狂生纵意高谈,众畏其唇吻,皆缄口不答。” 脣吻 :亦作“ 脣呡 ”。 1.嘴唇;口,嘴。 《 墨子 ·非命下》 :“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,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 文心雕龙 ·章句》 :“百句不迁,则脣吻告劳。” 唐 卢仝 《感古》 诗之二:“脣吻恣谈鑠,黄金同灰尘。” 清 龙启瑞 《上梅伯言先生书》 :“会 粤 西土匪益炽,牵於集乡兵议团费,终日卒卒,脣吻枯燥,逮晚不得休息。” 2. 借指言词;口舌;口才。 《 汉书 ·东方朔传》 :“吐脣吻,擢顶颐。”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勤求》 :“遂以脣吻为刃锋,以毁誉为朋党,口亲心疏,貌合行离。” 《 三国志 ·吴志·顾雍传》 “其以 雍 次子 裕 袭爵为 醴陵侯 ,以明著旧勋”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《吴书》 :“ 雍 母弟 徽 ,字 子叹 ,少游学,有脣吻。” 《 资治通鉴 ·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》 :“ 伷 ( 樊伷 )是 南阳 旧姓,颇能弄脣吻,而实无才略。” 清 纪昀 《 阅微草堂笔记 ·姑妄听之二》 :“狂生纵意高谈,众畏其脣吻,皆缄口不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