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砻

引证解释: 亦作“ 磨礲 ”。亦作“磨垄”。 1.磨石。 南朝 梁元帝 《 金楼子 ·杂记下》 :“ 枚乘 有之:磨礱不见其损,有时而尽。” 唐 黄滔 《书怀寄友人》 诗:“此生如孤灯,素心挑易尽,不及如顽石,非与磨礱近。” 清 钱谦益 《保砚斋记》 :“以磨礲比德焉,以介石比贞焉。”参见“ 磨礱砥礪 ”。 2. 磨治。 汉 赵晔 《 吴越春秋 ·勾践阴谋外传》 :“一夜天生神木一双,大二十围,长五十寻,阳为文梓,阴为楩柟,巧工施校,制以规绳,雕治圆转,刻削磨礱。” 《 太平广记 》 卷三九八引 唐 张鷟 《 朝野佥载 》 :“ 赵州 石桥甚工,磨壠密致,如削焉。”一本作“ 磨礲 ”。 宋 黄庭坚 《谢王仲至惠洮州砺石黄玉印材》 诗:“磨礲顽钝印此心,佳人持赠意坚密。” 清 王士禛 《 池北偶谈 ·谈异七·沧溟见梦》 :“ 愚山 适将往南山购石,见墓道间有石仆地,磨礱如新,遂刻己文。” 郭沫若 《赠朝鲜同志》 诗:“江山锦绣三千里,寳剑磨礱十万横。” 3. 磨练;切磋。 唐 刘禹锡 《酬湖州崔郎中见寄》 诗:“磨礱老益智,吟咏閒弥精。” 宋 陆游 《示友》 诗:“学问更当穷广大,友朋谁与共磨礱。” 明 方孝孺 《先府君行状》 :“先君日以师道磨礲学者,昼夜辨析,谆谆不懈。” 4. 折磨。 明 陆采 《明珠记·别母》 :“薄命合遭逢,自古佳人,偏受磨礱。” 明 张凤翼 《红拂记·奇逢旧侣》 :“数载飘零似转蓬,为恩情多少磨礱。”

mó lóng ㄇㄛˊ ㄌㄨㄙ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