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

解释: ◎ 重阳 chóngyáng [the] 我国传统节日,农历九月初九日。旧时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。现又定为老人节。 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 毛泽东 《采桑子·重阳》引证解释: 1. 指天。 《 楚辞 ·远游》 :“集重阳入帝宫兮,造旬始而观清都。” 洪兴祖 补注:“积阳为天,天有九重,故曰重阳。” 汉 张衡 《西京赋》 :“消雰埃於中宸,集重阳之清瀓。” 《 后汉书 ·马融传》 :“超荒忽,出重阳。” 李贤 注:“重阳,天也。” 2. 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,脉象旺盛。 《 史记 ·扁鹊仓公列传》 :“周身热,脉盛者,为重阳。” 3. 节日名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。九月九日故称“重九”或“重阳”。 魏 晋 后,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。 南朝 梁 庾肩吾 《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》 :“献寿重阳节,迴鑾上苑中。” 唐 杜甫 《九日》 诗之一:“重阳独酌盃中酒,抱病起登江上臺。” 宋 张孝祥 《柳梢青·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》 词:“重阳时节。满城风雨,更催行色。” 清 陈维崧 《醉花阴·重阳和漱玉韵》 词:“今夜是重阳,不捲珍珠,阵阵西风透。” 杨朔 《铁骑兵》 :“一过 雁门关 ,气候显然不同了,重阳前后,天就飘起大雪来。”参见“ 重九 ”。

chóng yáng ㄔㄨㄙˊ ㄧㄤˊ